真正要破解戏曲舞台上存在的“文强武弱”、行当发展不平衡等难题和问题,需要多方合力,从方向上引导、从政策上发力、从行动上作为。举办2019年全国净行、丑行暨武戏展演的意义,不仅在戏曲界掀起了一股关注武戏、关注净行和丑行的热潮,更通过一次展演带动文艺院团对武戏和净行、丑行戏的重视,对相关行当青年演员的培养,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此次展演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剧种涵盖面之多、展演的针对性之强在戏曲界少见。参演剧目均为该剧种经典的传统折子戏,很多戏不仅表演技巧独特,而且体现了一个剧种发展到当下的整体水平及院团生存和发展的现状。
演员身上有戏,是所有好戏的看点。全面地看此次展演涉及的剧目,既有能文能武、多面展现唱念做打的做功戏,也有以技巧见长、绝活存世而在当下舞台很难看到的技巧戏,还有特别展现净行或丑行的行当戏,或者显示院团整体水平和“一棵菜”精神的集体武戏……不一而足之中,彰显的是戏曲的艺术精神——既需要苦功与技术,更需要建立在技巧之上对人物精、气、神的充分展现。
近年来,“文强武弱”已成为全国戏曲界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戏曲界上下需要尽快形成合力进行补救。但演武戏特别是推出好的武戏演员非一日之功,必须在政策和行动、国家和院团、社会与市场等维度和层面多管齐下。
具体到操作层面,抢救和重振武戏,应该首先从重视培养武戏演员开始,包括武戏演员受伤后如何保障待遇等。此次展演以推出年轻演员为主,很好地检验了各院团及戏曲院校的武戏演员培养方面的整体水平。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还不是高级职称,但都演得相当精彩,有的动作干净利索、有的枪技既稳又活、有的腰腿功夫深厚,在“险中得韵律”“绝中见法则”方面已经相当娴熟,甚至很多人把兵卒的腾挪跌扑都演得令人惊艳。这些人是武戏的传承者,也是武戏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弘扬武戏,必然需要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包括各种基金的支持)、创排剧目等方面对其进行鼓励,如此方能彻底解决“冷门行当是短板”的现实问题。
与武戏演员的“演”相对应的,是观众的鉴赏水平。从目前的现实境况看,一般观众喜欢看武戏,主要是喜欢看打斗的激烈、技艺的奇巧、场面的壮观等,事实上武戏的精粹不在于炫技,而在于以“武”为载体去诠释和传递戏曲人物的精神风貌。换句话说,欣赏武戏是有不同层次的,一般观众可以看打斗,稍微懂行的还要欣赏行当和技艺,也有观众会对脸谱或服饰感兴趣,更懂行的则要品味到声腔如何表达人物、技艺怎样传递情感等。戏谚有云:“无情不动人,无技不惊人,无戏不服人。”高级的艺术,绝对是情与理、人与戏、技与艺的完美融合。好的武戏不仅锻炼和培养好的演员,而且引导和提升观众的鉴赏水平。一旦确立这样的良性呈现,则武戏的精粹被彰显,院团的创作也会被鼓励。
总之,净行、丑行戏和武戏,都是戏曲百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之有憾、失之可惜。因此,弘扬戏曲艺术,必须上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去看待这些优秀的传统,顶层设计不可缺少,政策支持不能或缺。与此同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者,戏曲演员的待遇与政策也要被观照、被细化、被落实,唯其如此,才能让那些流汗流血的人有更加坚定的信心,去实现其不可估量的艺术理想。